髋外侧肿胀、压痛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诊断依据之一。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在66~76岁。女性发生率较男性高3倍。Griffin和Boyd对3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表明:伤后3个月内的病人病死率为16.7%,大约是股骨颈骨折病人病死率的2倍。如此高病死率的原因为病人年龄较大;造成骨折的创伤较重;骨折后失血量大;治疗手术相对较大。由此可见,转子间骨折是较为严重的骨折。
位于大腿前外侧浅层小巧扁带状的阔筋膜张肌约3个手指宽,走行于缝匠肌和臀中肌之间,向下移行于髂胫束,易于触诊。
阔筋膜张肌起点位于髂嵴前部和髂前上棘的外侧,而止点通过髂胫束附着于胫骨外侧髁,而有的肌纤维也附着于股骨外侧髁。
阔筋膜张肌股部的深筋膜较为发达,称为阔筋膜,阔筋膜前外侧特别厚,形成一条扁带状结构,称为髂胫束。而髂胫束上份又分为深浅两层,包住一块肌肉——阔筋膜张肌。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是两个嵌入并控制髂胫束的肌肉,髂胫束结构致密、暗淡,使之能起到稳定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作用。
阔筋膜张肌髂胫束
功能
阔筋膜张肌(髂胫束的作用)在人站立时,阔筋膜张肌会收缩,约束大腿外侧的肌肉,增加他们的紧张度和收缩力,还能起到固定膝关节维持站立姿势的作用。当人正常行走时,阔筋膜张肌可协助使大腿屈曲、外展以及内旋,同时可稳定膝关节。同时可协助臀中肌、臀小肌稳定骨盆。
当错误姿势下时,阔筋膜张肌还会经常代偿臀部的发力,比如做臀外侧训练时,经常它发力多,导致腿不是向外打开,而是向斜前方打开;在做深蹲时,因为它的发力,导致下蹲过程中你一直感觉是腿前侧酸,而非臀部。
鉴别诊断
腰椎结构紊乱引起的L4神经病理性疼痛或外周神经卡压引起的感觉异常性肌痛,其疼痛可与阔筋膜张肌引起的牵涉痛有关。
损伤所致的症状
阔筋膜张肌挛缩:
肌肉损伤疼痛主要集中在股骨大转子前外侧,会牵涉至髋关节疼痛,而且一直延伸至大腿的前外侧部,并且沿大腿向下极少延伸至膝关节外侧。生活中易发于常在斜坡行走、蜷曲身体睡觉、屈曲髋关节久坐的人群,表现为很难长时间维持髋关节屈曲90度以上的坐位,屈膝久坐后疼痛,无法向疼痛一侧侧躺且由于疼痛患者无法快速走路。
经常弯腰和坐位工作时,髋关节处于屈曲位,可以引起阔筋膜张肌缩短变性及无菌性炎症的发生。当我们一侧腰臀部、膝、小腿或踝部因病变疼痛,不能负重行走时,另一侧腿就要担负整个体重,这样长期单腿负重,就会使健侧阔筋膜张肌发生劳损性病变。在大腿骤然后伸而膝伸直的情况下,常引起阔筋膜张肌急性损伤,阔筋膜张肌就会保护性挛缩。
当阔筋膜张肌挛缩时会出现,一般能坚持中、小量活动,但在开始时和结束后症状加重,尤其是在做转体、伸髋及急速改变运动方向动作时尤其明显。当情况相对严重、时间较长的时候,髋前外方会有麻木感,疼痛常常沿着大腿外侧放射到膝盖部位。当阔筋膜张肌紧张时,患者在站立时为了保持髋部轻度屈曲,很难将自己靠在墙上并使髋过伸。髋部屈曲移动时不会有疼痛。当用支撑物行走时,疼痛消失。
如果发生髂胫束挛缩变性,则会在伸屈髋关节时与股骨大转子相绊产生弹响,形成“弹响髋”。甚至大腿外侧发紧,如同弓弦拉紧一样,走路较难控制,足尖朝外,出现横行跛行,步态像螃蟹一样。
弹响髋在人群中并不少见。主要的表现就是髋关节在做主动的屈伸活动时在关节的周围出现弹动并有“咯噔咯噔”的响声,并且关节的功能也会受影响,尤其是在做屈 曲或内收内旋动作时,必须要有“卡”一下的感觉。除此之外一般不会有疼痛等其它不适感,所以也很少有人主动的去求医治疗。
弹响髋的判断:
检查时令患者作患侧髋关节的伸屈,内收或内旋活动,在大转子部听到弹响,同时摸到或看到索状物在大粗隆上滑移,就可确定。但需与关节内弹响相鉴别。
患者检查
患者健侧侧睡时,由于髋关节内收受限,上面脚的膝盖不能碰到桌面。患者仰卧或俯卧位时,阔筋膜张肌紧张也会造成患侧肢缩短。
预防措施
拉伸阔筋膜张肌髂胫束:双手握拳撑地。一腿伸直,一腿搭在另一腿上方处于90°做下压动作,使大腿外侧肌肉有拉伸感(与下图类似)。
该图为解剖列车拉侧线的一个方法,也能拉伸阔筋膜张肌。
保持正确的生活姿势:应避免长时间莲花座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屈曲髋关节,尤其睡眠过程中,应使髋关节完全伸展,避免蜷曲的睡姿。避免长时间在斜坡上行走以及穿磨损鞋子。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