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跟痛症是一种较常见的足踝疾病,本病与劳损与退变有密切关系。主诉足跟部疼痛,常在站立及行走时症状加重。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论,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劳损、骨质退行性变化关系密切。
Woolnough等将跟痛症称为“网球跟”,其发病机制与“网球肘”类似,属慢性损伤
病理学治病机制
机械性因素(跟骨骨刺)
神经卡压因素
足跟内高压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病理学
1、机械性因素
2、跟骨足底骨刺致病机制
3、跟骨结节骨刺致病机制
4、神经卡压因素
局部软组织炎症
骨质增生
5、踝管综合症
6、足跟内高压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足跟脂肪垫有防止足底皮肤滑动和吸收震荡的作用。跟部受外伤或气候因素可产生脂肪垫炎,老年人足跟脂肪垫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
7、其它因素
跟骨骨折
跟骨肿瘤
跟骨骨髓炎
跟腱挛缩
临床表现与诊断
疼痛部位
1、跟骨结节周围
跟腱炎(Achilles tendonitis)
跟骨滑囊炎(Retroachillesbursitis)
跟腱滑囊炎(Retrocalcanealbursitis)
2、足跟内侧面下方
踝管综合症(Tarsaltunnel syndrome)
神经卡压或神经瘤(Neuroma)l
3、足跟底面
足底筋膜炎(Plantarfascitis)
足底筋膜破裂( Plantarfascia rupture)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Heelpad atrophy)l
4、定位不准
骨囊肿 (Bone cyst)或肿瘤 (Tumor)
骨髓炎 (Osteomyelitis)
骨折 (Fracture)
跟骨高压症
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晨起足跟痛、负重行走加重
无休息痛
跟骨足底面压痛、足趾过度背屈时疼痛加重
无侧方挤压痛
伴或不伴跟骨底面骨刺, X-Ray示骨小梁排列清晰
MRI见足底筋膜较腱侧增厚
跟骨高压症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晨起足跟痛、负重行走不加重,随距离增加缓解,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
有休息痛,夜间可加重l足底无固定压痛点
侧方挤压痛l伴或不伴跟骨底面骨刺, X-Ray示骨小梁排列紊乱或中断
跟骨内压大于2.67kPa
神经卡压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慢性起病,足部过度活动后疼痛加重
有休息痛及夜间痛
沿神经走行扣击痛
踝管综合症诊断标准
青壮年多见
内踝后下部麻木或灼样痛,局部有压痛
足外翻及背屈时踝管区疼痛加重l肌电图检查可有阳性改变
跟骨结节周围炎症诊断标准
1、跟腱炎
跟腱止点疼痛和压痛明显
2、跟骨滑囊炎或跟腱滑囊炎
跟骨结节后方软组织增厚
跟骨后侧面压痛明显
足跟脂肪垫炎诊断标准
压痛点在足跟负重区偏内侧
可触及皮下的脂肪纤维块,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
1、X-Ray
检查跟骨骨刺、部位及骨小梁排列情况。
2、MRI
检查足踝软组织是否存在增厚、挛缩及炎症改变。
3、ECT
跟痛症患者常存在异常放射性浓聚,有研究表明ECT对诊断跟痛症具有较高特异性,尤其对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
治疗
药物治疗
支具矫形
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
足底筋膜炎
1、保守治疗
止痛(非甾体药物,不主张局部封闭治疗)
功能锻炼(伸展疗法)
足部矫形支具
局部制动
2、手术治疗
跟骨底面骨刺切除术
足底筋膜松解术
跟腱炎/跟骨周围滑囊炎
1、保守治疗
休息
止痛(非甾体药物、禁止局部封闭治疗)
康复训练(免负重跟腱伸展训练)
穿戴适当的鞋具(不穿过紧、鞋底过硬的鞋)
应用矫形支具(足跟抬高型)
2、手术治疗
跟骨结节切除术
踝管综合症
止痛(非甾体药物)
足踝矫形器l手术治疗(松解)
神经卡压跟痛症
1、保守治疗
局部封闭
2、手术治疗
神经松解/切断术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局部理疗
镇痛药物(非甾体药物)
矫形支具
跟骨脂肪垫炎症时不宜用局封治疗
其它治疗方法
跟骨钻孔减压术(跟骨外侧面穿刺减压)
局部理疗(中波、磁疗、中频电疗、激光、冲击波、超声波)
中医疗法
总结
跟痛症是一种困扰劳动人民和骨科医生的常见病。在治疗上我们不能千篇一律靠应用镇痛药物来应付,应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症状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病因,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来为患者服务。退变性因素引起的跟痛症仍没有特效根除的办法,目前在国际上主要以足部特殊支具来治疗,我国在一些一线城市的大医院也已开始建立厂家进驻的支具室,根据病人脚型制作相应支具。治疗效果明显,无长期用药副作用,不过分限制患者下地活动,虽然一次性花费高,但远期经济负担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