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椎与骨盆最容易产生的病变就是骶髂关节错位综合症(S-I joint Syndrome)。
骶髂关节错位综合症的病因:
1.最常见于失足跌倒臀部着地。
2.由于弯腰或负重时突然闪腰,使骶髂骨间韧带受到损伤。
3.长期弯腰工作或抬举重物,会促使关节损伤。
4.妊娠期使韧带松弛和伸长,常因弯腰和旋转活动引起扭伤。
5.骶髂关节只能少量而有限的活动,如果超过生理功能外的扭转活动,则可引起关节扭伤。
骶髂关节错位综合症的症状:
通常都会感觉到有臀部肌肉痉挛现象,坐下时臀部痛楚增加,痛感会延伸到髋关节、小腿外侧、后侧,甚至脚部及脚趾。患者也可能会因为行走时感到髋关节痛楚,而出现跛行步态。
AHT骶椎矫正技术步骤如下:
步骤
•骶椎诊断:骶椎矫正技术的第一个步骤,先诊断骶椎是否有半脱位(subluxations)。
常见的骶椎半脱位:“向上半脱位” (Superior,简称S)、“向下半脱位”(Inferior,简称I)、骶椎底部向外半脱位(Exterior,简称E)。
骶椎半脱位的诊断可由病人俯卧位时测量两脚长度的差异及骨盆X光片判断。
一、观察病人两脚长度的差异 :
病人就俯卧位置后,医师站在治疗床下侧(病人两脚下侧),医师身体正
面与病人脚掌平行,以利取得良好视线。为确保精准的判定结果,应遵循下列步骤,逐一进行:
1.依上述骨盆诊断要领,病人就俯卧位置后检视两脚长度差异 (第一位置,简称#1)。
2.将患者双脚弯曲的模式抬起但不超过90度(第二位置,简称)。
3.如果压力测试有响应,即按要领矫治。
4.此时,因为术者尚未施予其它的测试,所以被测试的椎体仍然处于分离状态。现在,将患者双脚依的模式抬起至超过90度则不超过90度)。这就是我们定义的第三位置(#3)。然后观察脚长变化。依据我们的假设及观察,这个测试动作会使骶椎及骨盆带在人体的矢状切面方向微动。
5.将患者双脚放回#1,若PD脚正常,表示骶椎没有向上或向下半脱位;若PD脚变短,表示骶椎有向上或向下半脱位。
6.将患者双脚放回#2,此时若PD脚变长,表示骶椎有向上半脱位;若PD脚变短,表示荐椎有向下半脱位。
7.即依向上或向下半脱位按要领矫治后,即可进行“骶椎底部向外半脱位”检测。
8.指示患者先将PD脚抬离桌面(膝盖不要弯曲)。医者用手固定患者骶椎,防止髂骨前上棘离开床面。注意观察PD脚与床面的角度,然后指示患者将脚放回床面。
9.随即指示患者再将PD对侧脚抬离桌面(膝盖不要弯曲)。医者用手固定患者骶椎,防止髂骨前上棘离开床面。
10.注意观察PD脚对侧与床面的角度,然后指示患者将脚放回床面。
11.比较两脚抬高的角度,角度较小的一侧,即骶椎基部脱位的一方向。
二、冈氏(Gonstead)骶椎X光判读:
1.在腰部侧面X光片上,在第一骶椎椎体的前、后缘两点划一并行线。
2.在第一骶椎椎体的前缘与X光片的水平面划一并行线。
3.测量1.和2.两线交叉所形成的角度。
4.正常37度,可接受范围为35~39度。大于37度为骶椎“向上半脱位”,表示L5-S1(下腰椎弧度)过度内凹。小于37度为骶椎“向下半脱位”,表示L5-S1(下腰椎弧度)过度后凸。
步骤
•骶椎矫正:
一、“向上半脱位”矫正法:
A.矫正器矫正技术:
接触点(CP):第三骶椎结节上缘。
施力方向(LOD):向下。
B.美式脊椎矫正技术:
1、患者姿势:如前所述。
2、术者姿势:如前所述。
3、接触点(CP):第三骶椎。
4、施力方向(LOD):向前。
二、“向下半脱位”矫正法:
A.矫正器的技术:
接触点(CP):第一骶椎结节下缘。
施力方向(LOD):向上。
B.美式脊椎矫正技术:
1、患者姿势:如前所述。
2、术者姿势:如前所述。
3、接触点(Contact Points,CP):第一骶椎。
4、施力方向(Line Of Drive,LOD):向前。
三、“骶椎底部向外半脱位”矫正法:
A.矫正器矫正技术:
接触点(CP):第三骶椎结节下缘外侧。
施力方向(LOD):向上、向内。
B.美式脊椎矫正技术:
1、患者姿势:如前所述。
2、术者姿势:如前所述。
3、接触点(Contact Points,CP):第三骶椎结节下缘外侧。
4、施力方向(Line Of Drive,LOD):向内。
编辑:一刀
转载请注明:转自AHT整脊网http://www.aht.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