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开创了现代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先河,救人无数。
CCTV10报道石学敏教授 救命银针
石学敏教授 醒脑开窍针法演示操作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一、“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
(一)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
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二)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
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
1、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
2、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二、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
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以疏通经络。
还选风池、完骨、百会以补益脑髓;金津、玉液或咽后壁放血及上廉泉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合谷;足内翻取丘墟透照海。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1、主穴
(1)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养心安神、通调气血之功。是治疗内脏疾病之常用穴,特别是治疗心、神志疾患、消化道疾患的首选穴位。
内关:直刺0.5-1寸,捻转提插结合泻法1分钟,使针感向指尖或者向手臂上方传导。作用:醒心神,开心窍。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神昏谵语,心神不宁等症状。
(2)人中(督脉):为督脉、手足阴阳之交会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可健脑安神。是十三鬼穴之一,为治疗精神、神志疾患的首选穴位。
人中: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作用:醒脑窍,通脑络。用于治疗精神意识思维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优势半球损伤等常见的脑卒中症状。
(3)三阴交(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可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本穴为回阳九针之一,统治足三阴经所主治的病证。
三阴交:直刺1-1.5寸,捻转提插结合补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作用:滋补肝肾。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的患者。
2、辅穴
(1)极泉(手少阴心经)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作用:宽胸理气,通经活络。
(2)尺泽(手太阴肺经)
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治疗上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3)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治疗下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3、配穴
(1)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完骨:平刺0.5-0.8寸,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2)手指握固加合谷:
合谷: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改善中风后手指握固症状。
(3)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金津、玉液及咽后壁放血:用毫针散刺,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障碍。
(4)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丘墟透照海: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改中风后善足内翻症状。
4、并发症的治疗
(1) 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2) 呼衰:针刺双侧气舍。
(3) 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4)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5) 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6) 癫痫: 针大陵、鸠尾。
(7) 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8) 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9) 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三、针灸处方
主方1——“大醒脑”
一、穴位组成:
主穴:双侧内关、人中、三阴交
副穴:患肢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
手指握固加合谷;
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操作:
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2——“小醒脑”
一、穴位组成:
主穴:上星、百会、印堂、双侧内关、三阴交
副穴及配穴同主方1。
二、操作:
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
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1。
只要没有系统地接受正规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的患者,开始治疗的前3天均必须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I。主穴之方I的醒神开窍、通调元神的作用比主穴之方II作用强,3天以后如果患者意识障碍尚未解除,主穴之方I应该继续应用;如果意识障碍解除,但主动运动尚未出现,则主穴之方I和主穴之方II可以交替使用;如果意识障碍解除,主动运动出现,仅是力量不足或精细动作差,可以用主穴之方II代替主穴之方I。
比较而言,主穴之方Ⅱ更多用于中风的恢复期、后遗症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疼痛、遗尿、阳萎及遗精等证。
四、临床应用
适应症
1.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
2.神志、精神疾患,如瘾病、痴呆、郁证等。
3.各种脑病。如脑外伤、小儿脑瘫等。
禁忌症
1.急性脑出血。
2.高血压。
注意事项
(一)“大醒脑”与’‘小醒脑”的临床应用
“大醒脑”长期使用增加病人痛苦,“小醒脑”适用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中风患者。
1、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交特使用。
2、在中风急性期者,患者亦可用一般要求严格按照“大醒脑”法操作,病情轻浅者,亦可用“小醒脑”针刺法操作。
3、对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按照“小醒脑”针刺法操作,但病情严重者可使用“大醒脑”针刺法,亦可交替使用。
(二)卒中后遗症期长期应用针灸治疗
故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感或穴位疲劳的出现,对醒脑开窍法务必要慎用或减小刺激量。
(三)对针刺特别敏感者
1、临床常见的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病人: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使其能接受治疗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尤其是水沟穴的刺激量。
2、卒中后遗症期长期应用针灸治疗: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感或穴位疲劳的出现,对醒脑开窍法务必要慎用或减小刺激量。
3、对针刺特别敏感者:临床常见的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病人,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使其能接受治疗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尤其是水沟穴的刺激量。
4、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要求患肢抽动次数可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一3者可使之抽动三次。肢体肌力在3级以上时,可适当减少抽动次数。
5、留针情况: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要求患者立即活动患肢。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补出针。三阴交要求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入得气深度。
五、临床应用
患者骆某,女,47岁,因“右侧肢体乏力2天,加重伴言语不利1天”于2004年4月10日入院。患者于04年4月8日早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右下肢为甚,可自行行走,未行特殊处理。4月10日晨起发现穿衣困难,右侧肢体乏力较前加重,下地行走欠稳,伴有言语不利,当时患者神清,无头晕、头痛,无肢体抽搐等,遂就诊我院急诊,行头颅CT结果未发现异常。收入神经外科治疗。
【入院症见】:车床推入,神清,精神可,言语欠清,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乏力,活动不利,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查体】:心肺(-)。
【专科情况】:神志清楚,构音欠清,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右,两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约4级,左侧肌力正常,全身感觉未见异常,浅反射正常,右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和右膝腱反射减弱,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
【辩证分析】:缘患者年近五旬,肥胖体弱,肝肾不足,肝风内动;脾胃受损,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痰湿阻络则瘀血内生,肝风挟痰挟瘀上扰,痹阻脑脉,脑髓受损,发为缺血中风。病因为肥胖体弱,病机为风痰瘀血,痹阻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缺血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西医诊断:脑梗塞急性期
【治疗】,以补益肝肾、活血祛瘀为法,清开灵和灯盏花素活血通络化瘀,复方麝香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速碧林活血、扩容、抗凝等治疗。患者入院后右侧肢体乏力进行性加重,右侧肢肌力0级,经针灸治疗后右侧肢体乏力改善,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2级。于2004年4月15日转入针灸科进一步治疗。转入我科时,患者右侧肢体无力,活动不利。
转入后第四天,石院士来推广石氏中风单元及醒脑开窍法,该患者被选中进行示范教学,石院士为其进行针灸治疗,针刺内关(双)、人中、委中(右)、三阴交(右)、极泉(右)、尺泽(右)、合谷(右)、丘墟透照海(右)、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当针刺委中、三阴交穴时,患者觉右下肢出现闪电样针感,右下肢分别猛烈收缩3次,出针后,嘱患者抬右下肢,患者即觉得右下肢比前轻松,抬举比前有力,右下肢肌力3+级。针刺极泉(右)、尺泽(右),患者觉右上肢出现闪电样针感,右上肢出现不自主收缩3次,出针后嘱患者活动右上肢,患者右上肢肌力可达3-级,右手指可稍活动。
续用醒脑开窍法为患者治疗约40天,每次针刺患者都可出现明显针感,每次治疗后患者右侧肢体乏力都可有所改善,患者手指功能逐渐恢复,对指良好。
随诊至今,患者右侧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右手写字尚端正,生活自理。该患者恢复效果之好,超出我们的预期。
石学敏院士30个穴位临床配伍,太珍贵了!【珍藏】
作者简介:石学敏,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长。
★30个腧穴临床配伍
百会:
配①四神聪——神经衰弱,尤其失眠症。
配②风池——后头痛,巅顶痛即血管性头痛。
配③关元、三阴交——子宫脱垂(阴挺)。
配④灸百会一穴——治美尼尔氏综合症(眩晕)加二间效更佳。
上星:
配①上星透百会,头维透角孙、四白——血管性痴呆。
配②攒竹、肝俞——球结膜炎。
配③头维、四白——帕金森氏病。
配④风池——鼻出血(倒经)、(血管硬化的鼻出血)。
人中:
配①内关、三阴交、委中、极泉、尺泽——中风或中风后遗症。
配②内关、气舍——中枢性呼衰。
配③内庭、天突——膈肌痉挛。
配④内关——各种痛症止痛。
配⑤内关——一氧化碳中毒窒息休克。
配⑥足三里、人迎——可调高血压,低血压,既能降血压,又能升血压。
关元:
配①灸关元穴有增加机体免疫机能,对各种因免疫低下所导致的疾病有效,一般喘症、性功能减退、风寒湿痹。
配②灸关元、针神门、承山——脱肛。
配③灸关元、针三阴交——胎盘滞留,膀胱炎。
配④蠡沟——阴道滴虫或感染性阴道炎。
中极:
配①三阴交、次髎——痛经,月经不调。
配②三阴交——无卵月经。
配③秩边——前列腺炎或肥大。
配④三阴交、阴陵泉、肝、胆、脾俞——糖尿病及其所导致膀胱残余尿。
中脘:
配①四白、后溪、申脉、长强——癫痫。
配②梁门、天枢、水道、关元、足三里——胃下垂。
配③太冲、内庭——慢性胃炎。
配④肝俞、脾俞、足三里——胃、十二指肠球溃疡。
配⑤人中、内关、下巨虚——癔病性呕吐,厌食、哮喘。
太冲:
配①合谷——高脂血症。
配②合谷、四神聪——烦躁症。
配③阳辅、睛明——眼底动脉出血。
配④阴陵泉——黄疸性肝炎。
配⑤阴陵泉、足三里——慢性肝炎。
风池:
配①完骨、天柱——治脑缺血性疾病,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塞,缺血性的延髓及假性延髓麻痹。
配②风府——视神经缺血性萎缩症。
配③颈夹脊刺——治疗颈椎综合症,颈性耳鸣,颈性眩晕,颈性头痛。
配④大椎刺络、足三里、合谷、孔最——外感。
环跳:
配①大肠俞、阳陵泉、委中——坐骨神经痛。
配②足三里、解溪、三阴交——下肢麻痹及肌萎缩性疾病。
配③梨状肌损伤是环跳穴主治特长。
阳陵泉:
配①日月、丘墟、肝俞、胆俞——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
配②阴陵泉——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配③绝骨加局部排刺——颈前肌萎缩症。
配④委中、阴陵泉——腓总神经损伤。
足临泣:
配①外关——耳鸣。
配②人中、听宫——耳聋。
配③支沟——肋间神经痛。
内关:
配①足三里——增强心功能,治疗病窦综合征。
配②心俞、膈俞、肺俞——冠心病。
配③神门、大陵——心动过速。
外关:
配①加局部取穴治疗网球肘。
配②大肠俞、合谷、飞扬、人中——风湿痹痛。
配③大椎刺络、丰隆——疟疾。
配④膻中、乳根刺络——乳腺增生。
委中:
配①大肠俞、次髎、秩边——马尾神经损伤。
配②三阴交——中风下肢不遂。
配③丘墟透照海——足内翻。
秩边:
配①阳痿、遗精、早泄、不射精症等男性及女性性功能障碍要穴。
配②下肢瘫痪、疼痛要穴。
配③前列腺炎、肥大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要穴。
配④女性阴道疾病。
大肠俞、肾俞:
配关元俞、次髎——慢性肠炎(五更泻),慢性痢疾,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痛。
胆俞:
配肝俞、膈俞、脾俞①胰腺炎、胆结石及炎症引起的痛症,胃痉挛,及胃、十二指肠痛症。②糖尿病、胃下垂。③胃肠功能紊乱。
肺俞、膈俞:
配大椎、心俞加刺络①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②心血管疾病,尤其对冠心病效佳。
攒竹:
配①太阳、丝竹空——三叉神经痛第一支痛。
配②下关、四白——三叉神经二、三支痛。
配③迎香、四白——鼻窦炎。
配④丝竹空、申脉——眼睑下垂。
后溪:
配①大椎加刺络法——臂丛神经痛。
配②尺泽、极泉——尺、桡、正中神经麻痹。
配③绝骨——颈部肌肉损伤(落枕)。
配④申脉、印堂——癫证。
三阴交:
本身有良好的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痛经和调理月经的作用。
配①中脘、内关、印堂、百会——治疗郁证。
配②阴陵泉——低蛋白浮肿,早期肝硬化水肿,淋巴管梗塞性下肢浮肿。
配③归来——输卵管原发或继发性不孕症。
足三里:
配①丰隆——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
配②各种免疫机能低下引起的疾病。
配③风池、四白、哑门——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
配④曲池、风池、大椎、中脘、三阴交——运动神经元疾病(早期效佳)。
配⑤天枢、中脘——治疗脾胃不合诸症,消化不良,胃脘痛,胃、十二指肠球溃疡,各种慢性胃炎。
太渊:
配①列缺、孔最——急性支气管炎。
配②人迎——无脉症。
配③太冲、球后——视神经萎缩。
合谷:
配①四神聪,加局部刺络——面积痉挛。
配②阳白、太白、四白及经筋刺法——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病久6个月以上经各种方法治疗不愈病例)。
配③为外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配穴。
曲池:
配①加局部刺络——网球肘。
配②极泉、尺泽、合谷——上肢麻痹病(尺、桡、正中神经损伤)。
配③上巨虚——急性菌痢、肠炎。
天枢:
配①曲池、风池、大椎、血海——过敏疾患、荨麻疹等皮肤病。
配②内庭——小而消化不良,厌食症。
配③丰隆——驱蛔虫作用。
人迎:
配①太溪、冲阳——风湿性动脉炎。
配②气舍——颈动脉供血不全诸症。
配③局部围刺法、照海——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低下及单纯性肿大。
涌泉:
配①劳宫——指压法,改善中老年人血液循环,从而治疗周围血管循环。
配②趾端刺络——烦躁症。
配③劳宫、人中、丰隆、间使——精神分裂症。
配④指压劳宫、涌泉、印堂——疲劳综合症,并能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石学敏院士:一招防治脑中风!
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天津针灸学会名誉会长。
导读
早在1969年,阿尔及利亚国防部长萨布摔伤,瘫痪了半年余,从欧洲请来十多位名医,却久治无效。石学敏教授用两枚3寸银针,对其进行了针灸治疗。没想到,银针拔除后,萨布半年未动的腿便抬起来了,这让旁观的医生目瞪口呆。
中老年人很多人都有心脑血管问题,我们都知道,这种慢性病极易引发中风。
中风虽然凶险,且无特效药,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看来,却是可以防治的。作为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石学敏的针法曾经治好过一位国防部长的瘫痪毛病,享誉世界。
今天,石学敏将教给大家一套“10分钟石氏指针法”,在家就可做,学会了就能有效远离中风!
1、石氏针法治好瘫痪的国防部长
早在1969年,阿尔及利亚国防部长萨布摔伤,瘫痪了半年余,从欧洲请来十多位名医,却久治无效。
石学敏教授来到萨布病榻前,观察了一下。接着,石学敏教授用两枚3寸银针,对其进行了针灸治疗。没想到,银针拔除后,萨布半年未动的腿便抬起来了,这让旁观的医生目瞪口呆。
这是第一次石氏针法扬名海外。后来,国家外交部和卫计委联合表彰了石学敏教授的“针灸外交”。随后,多国医院的高薪聘请石学敏教授去坐诊,但都被他婉言拒绝。
四年后,石学敏教授回国成立了中国首个针灸病房:石学敏教授决心把石氏针法留在国内,造福人民。
2、防中风 自己也能做
有人说,针灸在家里无法进行,预防中风还得去医院。其实不然,石学敏教授说:
“用银针刺激穴位为‘针灸’,以手指刺激穴位为‘指针’,前者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而后者自己在家就可以自做,效用都是一样的。对于大众来说,指针简单易学,是最实用的健身养生方法。”
不过对于指针法的运用,石学敏教授却不推荐大家随意进行,石学敏教授特别说:“(指针法虽好)但是,人老往往从脑细胞萎缩开始,因此指针法最好从“头”开始。”
3、防中风奇招:10分钟石氏指针法
下面这套防中风“10分钟石氏指针法”是从头开始的。石学敏教授还特别提示我们中老年朋友:“(此法)随时随地可做,长期坚持可有效保护脑细胞,预防脑中风。”
“10分钟石氏指针法”一共分5步,大家一定要坚持下来,一次做完,这样才能避免中风。
第一步:指针按翳风
位置:耳垂后方凹陷处,按翳风。
预防:中风、精神病、高血压。
时长:按三分钟,直到微微发热。
第二步:指针按风池
取穴:枕骨下方,颈部上方连接处。
预防:中风引发的口歪眼斜。
时长:按三分钟,直到微微发热。
第三步:指针按天柱
取穴:后头骨正下方凹处。
预防:治疗神经类疾病。
时长:按三分钟,直到微微发热。
第四步:循环按一分钟
依次按压翳风、风池、天柱穴,一分钟。
第五步:增强抵抗力
取坐姿,在膝关节“膝眼”往下三横指处,找准左右两腿的足三里穴,用双手大拇指用力按压几分钟。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