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谚有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们的脚丫子就像是个小型推进器,藉由行走可以将人往前推移,足底骨骼与筋膜的设计就像射箭的弓与弦一样,上帝给了我们两条纵向足弓及横弓。足弓由跟骨、距骨、舟状骨、楔状骨及跖骨所构成,一方面是靠骨骼发育成形,另一方面依赖关节韧带自然变强变紧而支撑起整个足弓,在行走的过程中可以承受整个身体的重量,还可以缓冲地面的反作用力。
在婴儿时期,宝宝的足弓还没有形成,骨头和关节很有弹性,宝宝脚底堆积的脂肪会使足弓变得不明显,等到宝宝慢慢开始练习学站、走路时,足弓才会逐渐明显,所以通常两岁以前的孩子都会有类似扁平足的现象,当他们站立时脚底比较平坦。
一般而言,二到八岁才是孩子足弓发育的时候,通常在六岁时发展成熟。根据研究指出,宝宝一开始学走路时最好光着脚,因为这样可以增加足底抓握的能力,让宝宝足底的肌肉有充分的训练,可以协助宝宝的足弓发展。同时需要注意,在宝宝足弓开始发展时尚未有强硬的骨骼架构,勉强练习走路,易使足弓负载过重而导致扁平足,因为宝宝的骨骼较柔软、肌肉力量弱,不适合长时间活动及过度承重,因此宝宝在学走路时应适量。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太早让宝宝坐学步车,膝盖,脚踝及足底,都会承受到超越能力的负荷,容易有「O形腿」、「X形腿」、「内八字」、「外八字」、「扁平足」的情形。
因此尽量不要让十个月以内的宝宝利用学步车或螃蟹车学走路,反而要给宝宝开阔更多宽广的活动场地,让他们多爬行有助於肌肉骨骼的强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视知觉的发展。开始学走路的孩子要让他们每天有机会在平地上光脚,增进足底肌力,鼓励在草地上奔跑,呼吸新鲜的空气而非冷气,晒的是阳光而不是日光灯。
三、四岁的孩子骨骼结构上若已看出有明显跟一般孩子不同,如足弓坍塌、马蹄足、O型腿、X型腿等任何疑虑,应请专业人士作进一步的评估与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无法根治时可寻求外在支架或鞋垫等的帮助。